top of page
北京·南锣鼓巷

老式胡同的“微循环”改造案例

       南锣鼓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原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修建于元大都时期的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相对于不远处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胡同老巷里的灰墙灰瓦,更是一种民间色彩的体现。

 

        2005年,随着南锣鼓巷地区翻修计划的启动,这个北京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一的老城区进行了全方位翻修,宽8米,长787米的老巷子摇身一变,成了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京城著名地标。然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街面整治,南锣鼓巷始终没有出现过伤筋动骨的大拆大建,而是根据院落建筑的保护状况及完残程度,精心制定出维修改造方案。具体来讲,南锣鼓巷区域的成功改造得益于“微循环”的形式完成。

 

南锣鼓巷旧貌换新颜

南锣鼓巷已成为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北京

 旧城改造大事记

  “微循环改造私宅”是由北京市2004年首次提出的,即在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中,鼓励个人对四合院私宅有意识的修缮,各方形成合力,全民参与的旧城保护,由“推平头”转变为以修缮为主,以院落为单位,实行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推进方式,提倡“修旧如旧”。南锣鼓巷区域的“微循环”修护有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所实施的自主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涌入而引发的经营者自主更新两种,而这种全新的旧城改造形式避免了旧城改造中的“建设性破坏”,为北京城浩大的旧城改造工程提供了新思路。

 

  说起地道京味儿,必谈及老北京胡同。作为久居天子脚下的“长寿老人”,老北京胡同见证了京城朝代更迭间的风霜雨雪,看遍了世间喜怒哀乐。然而,若问现在老北京胡同中哪条胡同最有名?那必是鼓楼旁的南锣鼓巷了。

改造后的南锣鼓巷充满着文艺的小资情调

         作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锣鼓巷及周边地区是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北京市旧城改造计划起步于1982年,30多个年头里北京作为历史老城,是怎样进行旧城改造设计和文物修缮的呢?

          跟着我们的脚步,回顾一下北京的旧城改造档案吧!

旧日京华

“十一五”期间北京旧城改造成绩单

修缮院落5000余

修缮房屋100万平方米

改善5万余户居民住宅条件

北京市现有

世界文化遗产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7

数据来源: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公开媒体报道(《京华时报》、《新京报》)

数据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bottom of page